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当前聚焦:云岭增收新事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时间:2023-06-25 08:52:05

云南是全国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最多的省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对此,云南制定了“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以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为主线,通过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态等方式破解脱贫群众增收瓶颈。云南还对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开展“一对一”帮扶,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4147元,同比增长15.9%。

新产业,让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入夜后的南雅村逐渐淡去了闷热,脱贫群众李扎倮来到果园拉下电闸,用手电筒朝着果林方向照去,一颗颗小牛油果轻垂枝头。他满脸兴奋地说:“今年是个丰收年。”


(资料图片)

李扎倮负责管理片区的2000株牛油果,每年有2.2万元管护收入。在村集体的带动下,妻子在牛油果基地发展生态养殖,加上每年入股土地分红等收入,去年全家总收入超过6万元。

南雅村位于云南孟连县娜允镇,是拉祜族聚居的村子,村民以前大多没听说过牛油果。当地政府提供全产业链支持后,牛油果渐成大家增收的新产业。

孟连县副县长韩博说,过去县里的主导产业为甘蔗、橡胶等,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光热水土资源,通过政企协同,推广牛油果种植。2018年至今,上海还投入沪滇协作资金7160万元扶持当地牛油果产业,建设滴灌设施等项目让1万余名脱贫户受益。

目前,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挂果面积1.5万亩,每年稳定为3000余人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年人均管护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牛油果种植村的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20万元以上。“牛油果已成全县群众特色增收产业。”韩博说。

牛油果是云南发展特色新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88个脱贫县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投入产业比例达58.2%。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晓鸣表示,在各级支持下,云南脱贫县都已形成2到3个主导产业,2.8万个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3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一季度的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

在佤族群众聚居的西盟县,当地种植了近6000亩咖啡,年带动1102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如今,咖啡、牛油果、蓝莓等特色富民新产业在云南生根发芽,硕果累累的新产业让脱贫群众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新技术,让增收步伐越走越稳

云南脱贫地区群众有种植洋芋的习惯,洋芋也是他们的日常食物。随着科技特派团的到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李子沟村部分脱贫群众开始对一直种的洋芋感到熟悉又陌生,“没想到洋芋还能这样种,种洋芋还能致富”。

李子沟村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贫困发生率曾接近80%。群众过去种植的“开花薯1号”口感好,但因品种退化和栽培技术粗放等导致产量低、晚疫病频发、黑斑率高等问题。

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到来后,让均价1-2元/公斤的“开花薯1号”身价翻了几番,平均每公斤达6-8元,精品洋芋售至15-20元/公斤。

“东川大洋芋”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杨琼芬说,团队多次调研后,开展了良种提纯复壮、马铃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等工作,并加强品牌培育,力推“东川大洋芋”产业稳定发展。

随后,“东川大洋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李子沟成了开花洋芋核心基地。当地村干部说,科技人员推广的配套栽培技术,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降低了薯块黑斑发生率,亩均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

“农科服务已从‘单兵作战’变为‘组团帮扶’,农科服务团实现129个县全覆盖。”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彬说,该院发挥涉农科技优势,通过开展“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提升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该院在全省的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面积达4200万亩,新增“三农”(社会效益)产值211亿元,培训农业科技骨干3.2万人次。

眼下,屏边县的荔枝陆续成熟,脱贫群众李朝红在地里忙着采摘荔枝。“今年荔枝个头大、口感好。”李朝红说,自己在2020年前试种的荔枝因技术不到位,少有收入。在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帮助下,20亩的“妃子笑”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

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热带果树研究中心主任张惠云说,团队通过荔枝控梢促花、促果、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培训,为李朝红在内的屏边县群众、合作社等提供精准的栽培技术指导,户均年增收达6000元。

“科技人才在支撑产业提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张晓鸣表示,云南为88个脱贫县选派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团,对产业项目进行技术把关、指导,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脉问诊”,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技术服务。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包括“东川大洋芋”“大关筇竹笋”“鲁甸花椒”在内的一批传统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让脱贫群众增收步伐越走越稳健。

新业态,让增收方式越来越活

今年端午节假期,“云中苗寨”热闹非凡,游客们在这参加跳舞、穿针、背水等活动,近距离体验了斗鸡、斗羊比赛,感受苗寨生活。

“云中苗寨”位于乌蒙山区的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村民小组,123户村民中曾有108户都是贫困户。“天上下雨地上流,牛儿拴在屋里头,在家难把媳妇找,姑娘小伙往外跑,出门打工不回头……”是大苗寨曾经的民谣,“逃离”家乡务工增收成了大多数群众的选择。

“游客太多了,这几天忙晕了。”朱云慧也曾是外出务工的一员,2021年她被推荐参加“乡村CEO”计划后,发展思路被打开,成了“云中苗寨”餐饮、民宿的负责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在政府部门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帮助下,大苗寨容村貌发生变化,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民通过房屋、土地入股给合作社,吃上了“旅游饭”,20余名群众在“云中苗寨”务工,去年村里旅游收入达130万元,还带动了农业融入旅游业。

“村子的风景有了‘钱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说,研究院在云南多个脱贫村调研,挖掘乡村价值,打造乡村发展新业态;并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发起“乡村CEO”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考察、导师带领实训等方式,探索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经营人才匮乏的问题。

专家表示,云南部分脱贫地区根据地理位置、人文资源等资源厘清发展定位、布局产业,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并形成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云南将“庭院经济”作为挖掘乡村价值的突破口。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马关县坚持“生态底色促旅、庭院经济兴农”发展思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家家户户“方寸之地”成为就地增收“致富园”。

马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邓金波介绍,全县共发展“庭院经济”农户达1.5万余户,实现“庭院经济”收入近1亿元,户均增收近7000元。

如今的云岭大地,各方以脱贫群众增收为主线,协力让大家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广、增收的步伐越走越稳健、增收的方式越来越活络。 

(本报记者 杨静)

《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6月24日4版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